《教育要聞--十二年國教》 對症下藥才能提升競爭力

日期 2014年06月05日 15:00:00 | 分類: 教育要聞

《教育要聞》--十二年國教

對症下藥才能提升競爭力

吳南嬿  綜合整理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公布,高中數學必修時數縮減,引起93名中研院院士連署反對。他們認為全世界越來越重視數學人才,若實施新課綱,恐怕導致未來無法培養 高科技人才,為台灣的未來埋下隱憂(註1)。林長壽院士還指出,台灣是考試領導教學,不考學生就不學,讓高中生有一年半不用上數學,根本是國家在放棄學生 (註2)

   


   究竟全世界是不是越來越重視數學人才,由於院士們並未提出相關全世界人才需求研究報告,所以,這個論點還需要求證。不過,根據越來越多的教育類研究顯示, 許多孩子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人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熱忱、社會智能、感激、樂觀、好奇心等),而不是他們的智商。舉例來說,美國心理學家 Angela Lee Duckworth博士的研究發現,毅力和智商之間的關係其實不大,在賓州大學,入學成績低但毅力指數高的學生,往往學業平均成績比較高,毅力指數高的孩 子,在全國拼字大賽中通過後幾輪複賽的機會也比較高(註3)。在企業界的部份,也並未特別強調數學人才的重要。以Google為例,他們反而認為認知能力 是最不重要的,學習力、領導力、與別人合作等能力才是他們重視的(註4)。換言之,許多教育研究都顯示,要提升孩子的學習成就,應從建立人格特質或非認知 能力下手,而不是不斷地給孩子增加數學課的時間。

    另一個重點是我國的教育是否要屈服於考試領導教學的文化?還是應依據教育及學習原理,逐步改變國內的教育文化?根據研究顯示,考試領導教學的教育模式,會 導致教學和學習窄化,不考的教學內容往往被忽略(註5)。這樣的考試領導教學的教育反而不利於讓孩子發展21世紀所需要的能力,因為21世紀所強調的是隨 機應變、連結資訊的能力(註6),而不是應考能力。我國若要發展競爭力,應思考如何逐步轉變我國的考試領導教學文化,而不是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讓我國 的教育去配合這個文化。

    總之,讓學生受好的教育,幫孩子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能力是社會的共識。但是,要制定有效的政策需要對我國的社會、文化、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等做徹底的研究,找到問題關鍵,才能制定出對教育有利的政策。

註1:

中國時報,高中數學必修學分縮減 中研院93位院士連署反對。

註2:

自由時報,12年國教數學變選修是放棄學生

註3:

Paul Tough,孩子如何成功第145頁。

註4:

紐約時報中文網,谷歌招聘看重哪些能力。

註5: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Student Testing, Will national tests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註6:

Daniel Pink,動機,單純的力量。





This article comes from 新竹縣教師會
http://www.hcceiu.org.tw

The URL for this story is:
http://www.hcceiu.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