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十二年國教》 必修時數減少真的會成為語文及數學程度低落的元兇嗎?

日期 2014年06月13日 12:00:00 | 分類: 教育要聞

《教育要聞》--十二年國教

必修時數減少真的會成為語文及數學程度低落的元兇嗎?

吳南嬿  綜合整理

    近日來,十二年國教引發的爭議很多,其中一個爭議是高中國語文及數學必修時數下降,引起部份國人對於莘莘學子未來語文能力下降及科技人才缺乏的憂慮。搶救國文聯盟主張,國語文應該從小就培養,國小每週要上10堂,國中8堂、高中6堂。也質疑台大醫學系不採計國文成績,會造成醫生的語文能力下降,未來與病人溝通會有問題。至於數學方面,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則認為12年國教降低數學必修課程將影響台灣人才競爭力。


這個爭議值得探討的地方是語文及數學能力與上課時數之間的關係為何?時數是不是唯一影響學生語文及數學程度的因素?學生到底有多少在校時間可以分配?學生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學習某些科目叫做足夠?到底課綱要如何設計及執行才能達到我國的教育目標?

    在做這些探討之前,我們可以先檢視什麼原因讓孩子的學習表現好。美國賓州大學專門研究意志力及自律的學者Angela Lee Duckworth指出,影響學生成績好壞的不是學生的智商,而是意志力。許多學生的學業表現不好,就是因為他們的意志力不足,其中一個造成意志力不足的 原因則是「習得的無助」,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學習策略不足,而產生無助感,最後放棄學習。另外,教育學者John Goodlad在他的著作「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中則指出,孩子受教育的管道分為:家庭、社區、學校、同儕、媒體。在這當中,同儕和媒體對孩子的影響力最 大。若從孩子受教育的管道來看,目前社會上將學生的學習完全放在學校是不對的,把時數完全等同於孩子各項能力的建構更是大錯特錯。

    既然如此,到底我國的教育該怎麼走才是對的呢?套一句Daniel Pink所說的,一切還是要回歸到行為研究,以研究結果為基礎來發展出對孩子最有利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學習正確的態度。而教育專業人員 也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態度,適時提供能幫助孩子的學習策略,降低孩子在學習上的無助感,建立學習的成就感,才能幫助孩子成為學習者,讓終身學習不再是口 號,也讓學校的教學和學習重心從知識累積及爭奪時數中解脫。

 

參考資料:

Angela Lee Duckworth, 成功的要訣是什麼?是意志力。

Dan Pink,談叫人意想不到的激勵哲學。

John Dewey,民主與教育。

John Goodlad,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

Paul Tough,孩子如何成功。

Martin Seligman 真實的快樂。

TVBS,12年國教減國文時數 逾7千人抗議。

Yahoo 新聞,數學必修時數減 蔡明介:未來恐找不到科技人才





This article comes from 新竹縣教師會
http://www.hcceiu.org.tw

The URL for this story is:
http://www.hcceiu.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