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分析

日期 2016年02月25日 16:00:00 | 分類: 專業成長

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分析

吳南嬿 分析整理

    教育部於105年2月15日頒佈教師專業指引。身為教師專業組織的教師工會,為了維護教育專業,分析教師專業標準是我們的任務。

    綜觀整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發現其問題如下:


1、未與我國教育方針相呼應

   一般而言,政策制定都不會是單一政策,而是一組相互呼應、相互支撐的政策(註1)。 以教育政策為例,教育人員是執行教育政策的人,所以,教師專業標準制定的思考點應為如何將老師培養為能執行我國教育方針的專業人員,也就是能實踐「培養人 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 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教育目的的人(註2)。反觀整篇教師專業標準指引,似乎為獨立的政策,看不出其支撐國家教育方針之處。一個無法支撐國家教育方針的教育專業標準,能否達成國家的教育任務呢?

2、「標準」和「指標」皆非常模糊

   在整教師專業標準中,有許多模糊、不確定的概念。舉例來說,在「具備教育專業知能(與涵養)」這個指標中,何謂「具備」?做到什麼程度叫做具備?所謂的「教育專業知能(與涵養)」包括哪些?類似這樣的模糊概念,充斥整個專業標準。

3、幾乎未見與學生學習的連結。

   教師是教育專業人員,而教師專業的重點應與學生的學習連結。在整篇教師專業標準及指標中,多看到教師該如何如何,卻鮮少看到其強調與學生學習連結的部份。 舉例來說,在專業表現指標的1-2提到「瞭解學生身心特質與學習發展」就是個問題。怎樣的深度才算「瞭解」?「瞭解」之後要做什麼?反觀澳洲的教師專業標 準1就明確指出:「瞭解學生以及他們如何學習」,而在其指標1-1則指出「所使用的教學策略應以對學生的生理、社會及智能發展為基礎,以增進學生之學 習」。單就這樣簡單的國際比較就可以發現,我國的教師專業標準是一個鮮少與學生學習連結的教師專業標準,這樣的專業標準該如何指引老師專業提升呢?又如何 能執行國家的教育任務呢?

4、將教師工具化。

   教師既然為教育專業人員,「身份」之確立非常重要。在許多國外的教師專業標準中,會將教師定位為「幫助孩子成功的人」或「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功」的人,而 不是指引教師成為一個教學工具。在我國的專業標準中,可以看到其不斷要求老師應具備什麼樣的技術或能力,卻鮮少提出老師面對孩子應有的態度。這樣的指引可 能會將老師的角色指引為傳遞知識的工具,而不是幫助孩子學會學習的教育專業人。

    總之,教師專業標準既然是教育政策,它就應該要支撐我國的教育方針。此外,由於教育攸關我國國力的消長,專業標準的制定應多與學生學習連結,撰寫標準時應避免將教育專業人員工具化,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教育專業人。

註1:Rizvi & Lingard, Globalizing Education Policy.

註2:教育基本法第二條。





This article comes from 新竹縣教師會
http://www.hcceiu.org.tw

The URL for this story is:
http://www.hcceiu.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