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教育政策》 新的教育部長 新的教育展望

日期 2016年04月21日 12:30:00 | 分類: 教育要聞

《教育要聞》--教育政策

新的教育部長 新的教育展望

吳南嬿  撰

       千呼萬喚,我國新任教育大家長~教育部長,終於出爐了。將由在教育領域資歷豐富的潘文忠先生接任。

       面對新的教育大家長,身為與第一線教育環境互動密切的新竹縣教師工會提出以下建言:


1.   推動教育政策時,應以整體教育環境為考量

      教育部是全國之教育部,而非各級學校之教育部。

      在推動教育政策時,應以整體教育環境為考量。舉例來說,孩子的學習管道為:家庭、學校、社區、同儕、媒體。各個管道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 改變,所以,教育部制定教育政策時,不能期待學校取代其他教育管道,而要多管齊下,更要與媒體以及社福單位合作,才能將21世紀的教育理念深入社會的每個 角落。

       當民眾的觀念改變,政策才有機會落實。

2.   教育政策制定專業化

       政策雖脫離不了政治,但是,政策制定若夠專業,則比較有機會擺脫或降低政治的牽制。

       在政策制定專業方面,國內長期欠缺的是國內背景分析,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全球政策一大抄」,也就是說,國內在制定教育政策時,常將許多外國的政策抄進我國,至於這些政策在我國實施是否會出現水土不服或淮橘為枳的狀況,則甚少人關心。

       此外,政策會牽涉到價值的傳播、經費的分配等,若是教育政策制定不夠專業,在對我國的背景狀況掌握不足的情況下就制定並實施政策,即可能會傳播不當的價值觀或把經費用在錯誤的地方。

       以目前21世紀快速變動的全球局勢及國內財政吃緊的情況下,制定能有效提升教育品質的政策不僅可以解決國內人才短缺的問題,更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

3.   拉近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的鴻溝

       政策的制定不僅要立意良善,更要「可執行」。

       以目前的教育環境來說,許多本來立意良善的政策,卻因為執行不力,造成教育環境重大的負擔。這些負擔不僅累壞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更侵蝕學生的教育資源。

       期許未來教育部在制定教育政策時,廣納第一線教育專業人員的意見,才能拉近教育政策在制定與執行上的鴻溝。

4.   確認教育方針  提升教師地位

       教育雖然越來越普及,國家教育的方向卻越來越混沌,而教師社會地位也每況愈下。

       不僅越來越多非教育專業人士公然對國家教育方針及老師的教學給予不專業的「指教」,也導致教師所提出的支撐教育方針的專業意見不受重視,甚至讓社會誤以為以知識為商品的補習教育才符合國家教育方針。

      在這方面,教育部應向社會說明並確立國家教育方針,知識在教育裡所扮演的角色,並確立教師的專業地位,讓學校教育與坊間補教業有清楚的角色區隔,才能讓教師的專業獲得尊重,並吸納更多人才投入教職。

5.   停止無效的研習  發展真正的專業

       近年來,許多研習以專業之名,以半強迫的方式要求老師參與。但在檢視之下發現,許多研習對老師的幫助相當微弱,甚至毫無幫助。舉例來說,許多研習不斷強調領 域教學方法,對於「專業」的真正樣貌為說不清楚。因為沒有掌握「專業」的真正樣貌,所以,許多掛著「專業」外衣的研習對於專業提升才會無效。

       期許教育部未來能以真正發展教育專業的態度,以適性教學的身教,因應不同需求的老師,提供幫助其專業發展的研習,才能形塑真的教育專業。

6.   教育當從0歲開始

       孩子並非在進入小學才開始受教育。事實上,孩子打從一出生就開始受教育。

       為了讓孩子發展得更好,教育部應從孩子0歲就開始規劃,透過與不同單位的合作,教育準父母及照顧者(如:保姆)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讓孩子擁有好的性格,進而邁向正向的人生之路。

       總之,若教育部能將資源投入在學前教育真正需要的地方,就能發揮強大的成本效益,不僅讓國力增強,更可少蓋幾座監獄、少發一點救濟金,並節省國家的醫療資源。

       最後,本會要強調的是,教育政策的環環相扣會影響未來教育發展的良莠。為了讓國家的教育辦得更好,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教師工會在提供政策建言及擔任理論與實務橋樑上責無旁貸。期待隨著潘部長的上任,為教育帶來新氣象。





This article comes from 新竹縣教師會
http://www.hcceiu.org.tw

The URL for this story is:
http://www.hcceiu.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