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要聞--教育政策》體育班師生都是教育制度下的受害者
作者 hcceiu 於 2017年05月31日 17:00:00 (1297 次閱讀)

《教育要聞》--教育政策

體育班師生都是教育制度下的受害者

吳南嬿  撰

中國時報5月30日有兩則報導體育班的新聞「體育班球員想念書了」和「體育班改革大計 只改教材  無法改變惡習」。

儘管這兩篇報導有指出部份體育班學生所面對的困境,但是,對整體教育環境和教育制度的解析仍有明顯不足之處。故本會在此針對報導內容予以分析如下:



一、體育班學生的招收對象有問題

報導中提到:

國內體育班學生多數來自弱勢或單親家庭,家長只要學生不學壞、打球有成就感就行了,念不念書不重要」

照理說,體育班所招收的學生,應該是「具有運動潛能發展之學生」,為何這類學生會多數來自弱勢或單親家庭?重疊度如此之高,讓人不得不懷疑,第一線體育班的招生對象出了問題。

二、教育部在家庭教育品質提升上,明顯嚴重不足。

報導中提到:

「國內體育班學生多數來自弱勢或單親家庭,家長只要學生不學壞、打球有成就感就行了,念不念書不重要,這位棒球員指出,他有幾個同學在國、高中就轉到普通班,也有人可以出國念書,主要是他們的家長有要求功課。

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個環節。如果家庭不重視孩子的成長,讓孩子的腦迴路發展成不愛讀書的型態,等到孩子進入小學時,要重新培養讀書習慣,已經難上加難。

在家庭教育部份,教育部的著力明顯不足。如果教育部能設計擬定出讓家庭教育品質提升的教育政策,相信我國的整體教育品質會提升可以有長足的進步。

三、招生對象不當,導致教與學的環境惡化

報導中提到:

一位從小學4年級開始打棒球的球員說:從國中就開始害怕課業,因為書變得更難念,而且同學也會嘲笑「幹嘛讀書?讀了也不會過!」團隊生活成了大染缸,少數想要念書的人會被酸、被嗆,最後敵不過同儕力量。

這就是招生對象不當,所造成的教育環境問題。

所謂的「教育環境」並不只限於建築、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環境」,也包括由「人」所形成的社會環境。

從報導中可以看出,許多學校因為招生對象不當,導致體育班成為來自弱勢或單親家庭的學生大集合。這樣成員組合,會導致整個班級自然而然就形成不唸書的風氣,讓想唸書的孩子在裡面處境倍感艱難。

上述狀況與許多身處貧民區的孩子,難以奮發向上類似。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行,而是因為貧民區的社會環境,會排斥他們努力向上的行為,最後,在「從眾」的壓力下,孩子選擇與大家一起墮落。

老師要經營這樣的班級,挑戰性更大,因為,班級經營需要運用班級內不同族群的平衡力量,以形塑優質的學習文化。面對一個同質性太高,大部份皆來自單親及弱勢家庭,排斥學習的學生組合,老師很難運用同儕的正面影響來做班級經營,因為班級裡的正面力量實在太微弱。

四、欠缺成就感的教學,讓體育班的老師苦不堪言

對老師來說,得到教學成就感,是最快樂的事。所以,要教導一個以來自弱勢或單親家庭學生為主的體育班,對老師來說,不但不是「酬庸」,反而是酷刑。

此外,許多體育班的任課老師若對學生的要求嚴格一點,也可能遭遇來自家長和學生的反彈和壓力。甚至還可能有民意代表出面,要求學校和老師放水。

總之,目前國內體育班的經營困境,並非由老師所造成,而是整體的教育環境及教育政策執行不當所造成。若教育部真的關心孩子的發展,希望教育品質能有效提升,應朝下列方向努力:

1、透過不同管道,幫助家長提供高品質家庭教育。

2、體育班的招生,應落實招收「具有運動潛能發展之學生」,而非「不想讀書」之學生。

3、體育班學生的學業要求,應與一般學生相同。畢竟,國中小是基礎教育,不應因為在體育班就讀的關係,就降低應有的標準。

4、應注意體育班學生的組成,避免體育班成為來自弱勢或單親家庭學生的組合。

擁有成就感,做有意義的事,是人生一大樂事。身處於一個失敗文化充斥的環境裡,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折磨。期待未來國內有關教育的相關報導,能切入更深層的教育問題,才能讓大家一起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Printer Friendly Page 將這個故事寄給朋友 Create a PDF from the article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