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稿】「語文程度下滑」才是真正該解決的問題
作者 hcceiu 於 2017年09月12日 06:40:00 (1755 次閱讀)

《教育專業團體聯合新聞稿》

「語文程度下滑」才是真正該解決的問題

       在這次語文課綱的爭議中,表面上看到的是文言文和白話文之爭,事實上,反映出的是學生語文能力越來越弱,進而影響學生學習其他領域的能力,降低了競爭力。更糟糕的是,語文能力的變弱,會讓學生的學習更易產生挫折,失去學習興趣。



        為什麼許多學生的語文能力會不斷下滑呢?其中一個原因是現在的學生語文學習很不紮實。在1960年代以前,教育家們主張讓學生透過不斷變難的文本和練習,來建構紮實語文能力。但是,1960年代之後,許多教育學者選擇放棄這種紮實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因為練習不足,無法純熟流利地使用語文,進而造成聽、說、讀、寫的能力大幅下滑,連帶學習能力也跟著下降。

        既然語文能力的好壞攸關學生學習其他領域的能力,我國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學生語文能力下滑的問題並非到高中才發生,而是學前就已經開始。所以,在語文教育政策的制定上,應該設計一個循序漸進的語文課程。

       再來,過去國小國語每週有9至10節課,現在每週僅剩5節國語課,這樣的授課節數,怎麼可能讓學生的國語在聽、說、讀、寫的能力上,能夠純熟流利地使用本國語文?

       若在充足的授課節數下,部分能力無明顯提升的,教育部就該妥善利用暑期,幫助語文落後的孩子趕上進度。這類的協助應該從國小低年級就要進行,將問題及早解決,而不是拖到高年級甚至國中。

        相關研究顯示,許多弱勢家庭孩子的學習落後,就是來自於語文能力弱。如果這些孩子的暑假又整個荒廢,將造成學習力更加的落後,以及更大的學習挫折感。因此,國外有許多機構嘗試幫這類孩子量身打造暑期語文課,不僅使孩子的語文能力提升,同時也增長了孩子其他的能力,讓孩子的學習更有成就感。

        第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必須從教育專業理論為基礎。舉例來說,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若單純地歸咎於課程太難,就明顯地欠缺專業理論基礎。將「在地化」與「從孩子的環境建構教學」混淆,也是同樣的狀況。

        語文能力是孩子進入各領域之門票。越早發現孩子學習語文的問題,並協助改進,才是維持孩子學習興趣之鑰。若沒有及早發現,及早解決,等到孩子因為一連串的學習挫折,認為自己很笨、學不會,進而痛恨學習、痛恨學校,那就為時已晚,難以挽救。

        總之,教育是一門專業,教育政策的建構必須以專業理論為基礎,方能降低政策失敗的風險。

發稿單位: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台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Printer Friendly Page 將這個故事寄給朋友 Create a PDF from the article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