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家鬧事的校長=禍害教育的不適任校長
作者 hcceiu 於 2023年10月06日 14:30:00 (2054 次閱讀)

當家鬧事的校長=禍害教育的不適任校長

吳南嬿 撰

        ~職場壓力是兩種惡性事實的混合:(1)工作量太重(2)你對自己的表現好壞沒有主控權~~摘自《大腦當家》第四章。

       過去,只要一提到教育品質,大家馬上想到老師,尤其是不適任教師。今天,我要探討的是另一種禍害教育的根源:當家鬧事的校長。

      當家鬧事的校長主要禍害教育的方式是讓老師承受很大的職場壓力,許多老師由於動輒得咎或被校長百般辱罵,在工作上出現習得的無助。當家鬧事的校長不僅傷害教育,更造成教師身心受到嚴重損傷,進而傷害教育品質。

 



        什麼叫做「當家鬧事」的校長?其特性有:

       一、把校長職位當成學校的土皇帝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教育界仍存在十分推崇「科層體制」(即官僚體制)的校長。若老師對學校的行政措施有任何興革意見,此等校長則會嚴令禁止老師直接向其提出建議、報告,同時告誡老師有任何意見,必須層層上報,不可越級報告。

       二、凡是與校長不對盤的老師,不僅用放大鏡檢視其工作,還製造白色恐怖,搞得「非其族類」的老師人人自危

       這類校長搞白色恐怖的手法有很多,如:

       (一)只要發現老師疑似有缺失,例如:疑似忘記關水、關電,便會歇斯底里地大聲斥責老師,就算老師提出具體證據來證明自己並無校長所指控之缺失,校長依舊斥責。

       (二)關注「非我族類」之特定老師上下班、上下課是否正常。而且,只要該老師一被家長投訴,不論該家長的投訴是否合理,是否屬實,皆好像撿到槍一樣,放大檢視,輕則對老師強烈的斥責、辱罵,重則將老師送進校事會議、防霸小組…、等,意圖讓老師的工作權不保。

       (三)這類校長不只會自己針對老師,其親信也會「體察上意」、「上行下效」,對「非校長族類」的老師進行圍剿,形成職場中的關係霸凌。校長對於「非其族類」老師的訴求,不管是否對學生有利或能否幫學校爭取校譽,一律封殺。

       三、玩弄權力、想盡辦法羅織罪名,侵害教師工作權

       自從政府修教師法,設計出《校事會議》和《防制霸凌》兩制度之後,就送給這類校長清除異己的大刀。只要是「非其族類」的老師被投訴,就放大檢視,並精挑細選能體察校長之意,入老師於罪的調查員,在調查過程中不斷誘導式詢問,羅織罪證。若老師對調查過程有任何質疑,不管其提出的證據多具體,一律駁回。

       換言之,只要是「非校長族類」的老師,多具體的事證都會變成「不具體」,多有利的證據都會被忽略。

       這些當家鬧事的校長會對學生、老師和教育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呢?

       一、老師會由於校長所製造的白色恐怖,造成「非國王人馬」的教師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這些老師不知道每天上班是否會被校長斥責、辱罵或被羅織入罪。這樣的職場壓力,造成老師對自己的表現沒有主控權,就算他在教學上多好、多盡職都可能沒有好下場。在如此大的職場壓力下,老師求生存、防校長暗算都來不及了,又如何能專心備課、因材施教?

       二、在如此強大的職場壓力下,老師的壓力荷爾蒙會長期處於高點,輕則不斷生病、請假,重則轉成憂鬱症,傷害老師的大腦神經組織,瓦解老師的記憶、語言、推理能力、流動智慧,還有空間知覺。換言之,這種「當家鬧事」的校長會造成老師職業傷害。

       遇到「當家鬧事」的校長,老師該怎麼辦?

       一、先自保

       強化自己的專業和教育法規(尤其是教師法相關法規)的知能,降低自己踩到紅線的機率。在校內、校外皆要廣結善緣,避免自己成為孤鳥,遇到問題才能得到貴人相助。

       二、讓證據說話

       不要畏懼這類「當家鬧事」校長,對於這類校長的言行作為,皆要蒐集事證,做好記錄。當蒐集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透過不同管道揭露,讓這類不適任校長離開校長之位,終止其禍害教育。

       三、讓不適任校長的事證浮出檯面

       掌握處理不適任校長的管道,並適時將手中掌握的相關證據向教育部、縣市首長信箱、縣市教育局處投訴,也可以向地方教師(工)會尋求協助,向監察院陳情…等。

       一般人可能認為「不適任教師」對孩子和教育造成很大的傷害,事實上,不適任校長對孩子和教育所造成的傷害更重。為何?因為「不適任校長」的無能會放任「不適任教師」變得更加不適任,對不適任教師的言行作為置若罔聞。而這類「當家鬧事」的校長,則是對校內「非其族類」的老師進行迫害,個性較溫和、保守、軟弱的老師,極可能在校長的霸凌下,從關心孩子的好老師變成無所適從、憂鬱的不適任教師。因此,教育部應儘速制定出不適任校長的標準及樣態,讓不適任校長離開教育職場,才能保護孩子,讓每個孩子擁有優質的教育。

Printer Friendly Page 將這個故事寄給朋友 Create a PDF from the article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