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要聞—年金》不能將年金改革簡化為「提高繳費」和「降低給付」
作者 hcceiu 於 2016年05月15日 10:00:00 (2838 次閱讀)

《教育要聞》—年金

不能將年金改革簡化為「提高繳費」和「降低給付」

吳南嬿 撰

       一連兩天,中國時報都大篇幅地報導年金改革。令人遺憾的是,在接連兩天接近兩大版的報導中,多看到挑弄族群和諧(如:公務員領多少,勞工領多少),要大砍軍公教…等,其中還不乏錯誤及極具誤導性的資訊(如:老師在職7萬,退休後8萬多等),讓讀者以為老師退休後領得比在職還多。事實上,在經過一連串改革後,公教的退休所得早就大幅下降,退休領得比在職還多根本子虛烏有。媒體用這種方式報導年金新聞,也許賺到了閱讀率,對於年金改革則有害無益。



       年金究竟是什麼政策?

       要做年金改革,首先要瞭解年金是一個什麼屬性的政策。就本質來說,年金是一個社會保障政策。由於人不可能一生都在工作,但是一生都需要有足夠的生活費,才不會陷入老年貧困中,所以,政府會制定年金政策,以確保人民在年老無力工作時,有年金讓自己衣食無缺。

       年金是天上飛來的,不用工作就可以得到的所得嗎?

       近年來的報導往往把軍公教的年金視為不公不義的所得,這在觀念上完全錯誤。年金是一種將在職所得攤平到一輩子領取的政策,它是在職者的未來所得,是儲蓄、 是保險,是稅收(工資稅,屬特種稅),也是待遇的一環。在我國經濟起飛的年代,許多人放棄高薪的工作,而從事穩定「死薪水」的公職,就是看中其穩定、風險 低的退休給付,也因為這穩定的退休給付,將許多人才留在公職中。所以,年金是待遇的一環,大砍年金,就等於大砍受雇者待遇。

       年金改革的重點為何?

       年金是一個很複雜的政策,簡單地說,要從三方向作為改革的出發點:(1)給付;(2)繳費政策;(3)投資政策。以我國目前年金改革的相關報導,在給付和 繳費部份討論得不遺餘力,但不知為何,與給付和繳費有很密切關係的投資政策一直被略過不提。舉例來說,如果年金是屬於「基金積累制」,在預估退休生涯為 18年,所得替代率為50%的狀況下,只要基金投資回報率到6%,繳費就可以低於4%;若基金投資回報率到4%,繳費則是7%(註1)。另外,新制實施了 這麼多年,其投資績效如何、管理費用多少也不透明。如果用這種態度來處理年金問題,我們可以想像我國將會每隔數年就會做一次年金改革,而每一次的改革和系 統的轉換都會耗費大量社會成本,這種粗糙的改革是我們要的嗎?

       不能用喊價的方式來處理年金政策

       講到年金改革,許多國際資料就會隨而出現,這些資料包括退休年齡、所得替代率等。但是,在看這些林林總總的數據時,我們是否知道其到底實施的是哪種年金制 度?基金積累制?現收現付制?確定給付制(DB)?確定提撥制(DC)?或DB與DC混搭制?其配套措施為何?這些國家用哪些方式提高退休基金收益,並幫 助人民在老年時降低支出,讓他們不會陷入老年貧困?如果這些都沒有看到,只看到表面上的數據就選擇性抄襲,這樣的政策制定品質不是要將全民的老年生活置於 危險當中嗎?而這樣思慮不周的政策,是不是又在製造下一個難題給子孫解決呢?

       總之,年金政策是一個複雜度很高的政策,它不僅涉及給付和繳費,也涉及人民的老年生活以及年輕時為老年生活準備的配套措施。更重要的是,為了降低社會成 本,年金政策必須要穩定,不宜改來改去。所以,年金改革應對整個環境做全面性的檢視,專業的推估及周延的配套措施,才能讓社會穩定,讓人民安享晚年。

 

註1:Franco Modiglinni & Arun Muralidhar,Rethinking Pension Reform(養老金改革反思).

參考資料:

中國時報,不公不義、黑洞充斥 年金改革迫在眉睫

中國時報,審議民主凝聚共識 雜音仍不少 砍退休給付「溯既往」阻力大

Franco Modiglinni & Arun Muralidhar,Rethinking Pension Reform(養老金改革反思)

Printer Friendly Page 將這個故事寄給朋友 Create a PDF from the article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